最近几天,由于反配额制引发的全国性骚乱,导致超过100人死亡,孟加拉的网络全面瘫痪,在中国根本联系不上孟加拉工作的员工,但相信随着孟加拉最高院在昨天(7月21日)作出的判决来看,这场混乱不久将结束。孟加拉国最高法院已判决废除大部分政府工作配额,法院裁定只有5%的职位可以保留给退伍军人亲属(原先是1/3),剩余的2%保留给少数民族或残疾人,93%的公共部门职位应按能力招聘。法律部长阿尼苏尔表示,政府将在几天内执行这一裁决。几名抗议运动参与者表示抗议活动将持续到政府采取行动为止。本文就本次骚乱的源头和法院的表现评点一二。(孟加拉公务员配额制可以回顾此前的文章:《大规模孟加拉学生抗议冲突对中企在孟投资的影响》)
为何孟加拉民众对公务员如此执着?
孟加拉的经济和人口都在不断地增长,但这种增长并未转化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据统计,大约有1800万孟加拉国年轻人正在找工作。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比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更高。前不久,笔者造访了一家在达卡投资的中资企业,是一家提供宽带接入服务的企业,据他们中方负责人透露,他们公司本地上门安装宽带的人员平均薪资在1500-2000人民币,这比照本地同行业算是比较高的薪资范畴。而对比达卡的高物价而言,这点薪资只够果腹(一点不夸张,达卡的物价和房价是比肩深圳的,很难想象深圳的打工人拿着不到2000块/月的工资生活…)。但是,相对于孟加拉公务员而言,工作相对稳定,薪资也比普通打工者要高,而且存在灰色收入,比如就税局的官员而言,根据笔者前期对很多中资企业在当地纳税情况的了解,税局官员很多都是鼓动中资企业通过少交税+每月塞红包的方式来降低企业总体要缴纳的税额(像这类创收部门的腐败很常见,税务问题下次再专门讲)。因此,公务员的职位对于孟加拉大学生来说可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我们的孟加拉律师Abid家里算是经济条件很好的,本科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法学专业,硕士毕业于达卡大学人文社会学专业,父亲是大医院德高望重的精神科医生,即便是这样的家庭,一开始的时候家里也都是希望他进入公务员体制谋得一份稳定的差事。
行政权与司法权的行使遵循的价值取向不同
从整个孟加拉国配额制度的确立,是在孟加拉独立后政府通过行政命令确立的规则,从当时的背景来看,配额制度的确立的确是有利于刚独立后领导孟加拉的人民联盟的政权稳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制度带来的好处逐渐减弱,加之人口大国大学生就业难,公务员的配额制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2018年,为了平息配额制带来的全国性的动乱,时任总理哈西娜的政府决定废除大部分配额制度。政府之所以确立了这样的规则后又因维护稳定统治的原因进行了废除,可知政府变更行政决定来稳固政权比维持法令的稳定性更为关键。但作为司法机构的法院所坚持的价值恰好相反,维护司法权威是其最重要的价值取向,作为法院可不能随意推翻原先作出的先例,原先孟加拉高院和最高院顶着巨大的压力头铁得想要维持配额制度,也是考虑到司法权威的维护。
最高院妥协于重大骚乱之下:社会公平和法院权威的取舍
确实,孟加拉国的情况并非个别现象。在印度、巴基斯坦以及孟加拉这些国家,法律体系的相似性使得在最高法院作出重大判决时,往往会引发激烈的社会反应。然而,这些国家的司法系统在面对社会动荡时,通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平衡,最终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例如,在印度,2017年德里高院审理了一起涉及宗教领袖的强奸案,该案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骚乱,部分信徒甚至进行了焚烧公交车等暴力活动。尽管面临严重的社会冲突,德里高院依然坚持公正审判,最终判处该名宗教领袖7年有期徒刑。这一案件的处理显示了印度司法系统在面对社会压力时,仍能保持法律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类似地,此次孟加拉国最高法院的裁决也体现了这种司法独立与社会平衡的复杂关系。虽然此次裁决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继续引发利益被影响一方的抗议,但从长期来看,这种裁决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公平的发展。在法律面前,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虽然可能短期内加剧,但最终都会在司法平衡的作用下得到解决。